手足口病进入发病高峰期,家长请警惕!
阅读次数:2238 发表时间:2012-08-07
每年5~7月以及9~11月是儿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。而今年各地的手足口病比往年表现得更为凶猛,各地手足口病的新发案例层出不穷。6月5日下午,番禺北师大南奥附属幼儿园因一周出现14 例手足口病患儿,不得不向全园家长下发了紧急放假通知。
什么是手足口病?
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,患病后通常出现发热、食欲不振和咽痛的症状,1-2天后,出现口腔溃疡,手掌、脚掌以及臀部出现红色皮疹。极少数患儿病情较重,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,可并发脑炎、脑膜炎、心肌炎、肺炎等,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。医生提醒,手足口病进入人体以后,成年人几乎不会发病,但6岁以下儿童,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应特别注意预防。
诊断体温偏高伴随疱疹
手足口病发病特征
医生介绍,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,体温多在38摄氏度以上,同时伴有头痛,咳嗽,流涕等症状,体温持续不退,体温越高,病程越长,病情也就越重。儿童感染手足口病毒后,比较明显的症状则表现为手足口部位的疱疹,有时臀部与肩部也会出现疱疹,症状轻微的患儿几天后可自愈。手足口病的疱疹是单个的,泡水较少,且主要分布在手足口部位,少量分布在臀部和膝盖。
初期症状患者通常精神萎靡,不爱动,没有食欲,病情加重者会出现发热同时伴有手足口疱疹等典型症状。如果儿童主要表现为持续的高热、精神萎靡,不爱动,甚至出现呕吐、易惊,家长就应特别注意,一旦孩子的病情有恶化势头,应立即送医院诊治。
如何预防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主要有两种传播途径,一是接触传染,二是飞沫传播。所以家长在这段时间里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,更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。同时要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,保证房间通风,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饭前便后、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。婴儿可备质量可靠的婴儿专用手口湿巾勤擦手足口等外露部位,及时为宝宝杀灭细菌,尤其是外出时更不能忽略宝宝卫生。注意不喝生水,不吃生冷的食物,勤晒衣被。此外家长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(主要是手心、脚心)和口腔有没有异常,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,发现异常及时就医。